- 注冊時間
- 2013-3-16
- 最后登錄
- 2013-7-19
- 閱讀權限
- 20
- 積分
- 15
- 精華
- 0
- 帖子
- 13
- 積分
- 15
- 帖子
- 13
|
早教對很多寶媽來說已不陌生,到底早教有什么意義?早教需遵循哪些原則?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認為的早教又有哪些誤區?寶媽們要仔細看下下面的文章喲,看完后不要忘記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哈,就當是對我的支持喲,感謝!
早教的意義
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例如有人認為,幼兒在2-3歲期間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外語學習最遲也不能超過4-5歲,因為在這時幼兒學習外語不會與本國語言相混淆;5-5歲半則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6歲是發展大小、方位知覺最佳年齡。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
早教原則
興趣原則
我們不可能期望二三歲的寶寶用意志和努力來學習,但只要引起孩子興趣,他們也可以長時間地專注于一項活動。只要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就能創造很多教孩子學習識字和閱讀的情境。
生活化原則
不要聽到“閱讀”就想到書,其實,生活中,現成的“教材”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教育性原則
二三歲的寶寶正是觀察、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但他們對行為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教他們識字閱讀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則。
早教誤解
誤解之一
教育對象的誤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
誤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誤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英語、識字與數學。結果,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小學開始就厭倦上學。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學的調查表明,小學一小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輸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智力是應該的,但學知識還不是它的目標。
誤解之三
教育內容的誤解。目的的失足必須導致學習內容的偏失。有些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但你看看周圍那些過年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長大了有幾個學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鋼琴就想離開。
誤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誤解。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灌輸式教育,80后父母們自己是被灌過來的,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雖然他們反對灌輸,但又做不到不灌輸。對話,互動,這才是早教的本質。但我們接觸的博士父母也習慣于對孩子進行灌輸。并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