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冊時間
- 2012-1-11
- 最后登錄
- 2013-7-10
- 閱讀權限
- 20
- 積分
- 102
- 精華
- 0
- 帖子
- 53
- 積分
- 102
- 帖子
- 53
|
幫助小孩做事,大人以自己代替了小孩。另外,大人也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小孩身上,以此代替小孩的意志。到了這個地步,小孩的行動已不具自主性,而是大人觀念的替代行為了。
處于童年時期的兒童,當他開始變得有意識,而且他的感覺開始進入創造性的狀態時,特別容易受到相當于催眠術中的暗示”影響。在這個階段,成人能夠潛入小孩的心中,驅使小孩的意志及行動。
在學校里,我們發現,如果太過熱心教兒童做某件事情,并使用太過夸張的動作,兒童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斷即受到壓抑。我們可以這樣說,本來應該是由兒童的自我指揮他自己的一舉一動,如今兒童的行動與自我卻分離了,因為有一個不屬于兒童,但力量更加強大的自我取代了兒童原來的自我并指揮兒童行動。這個外來的力量非常大,足以掠奪兒童本身柔弱的行動力量。一般而言,成人并非有意這樣做。然而透過催眠性的暗示,成人確實能夠支配小孩。成人或許不希望如此,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未察覺到這種影響力。
有一次,一個大約兩歲半的小男孩,把一雙臟鞋子放在潔白的床罩上。家長未加思索,立刻走過去拿起這雙臟鞋子,把它們放在房間的一個角落,并說“它們很臟。”然后家長用手撣了撣床罩,好像在清理床罩一樣。事實上,剛才床罩上根本未曾放置過任何東西。
另一個例子是這樣的。一天,一個年輕的媽媽收到一個包裹。她興高采烈地拆開包裹,發現里面有一條絲質手帕及一支喇叭。她把手帕送給女兒,而拿起喇叭放在嘴邊吹了起來。小女孩高興地叫道:“音樂!”之后有一段時間,每當這個小女孩摸到一塊布時,她都會展開笑顏高喊:“音樂!”
當小孩正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遭到大人禁止,而大人并不十分在意小孩的反應,對小孩以后的行動將產生長遠的影響。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懂得自我控制的成人,特別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保姆,最容易做出壓抑小孩的行為。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個大約三歲大的小女孩,和祖母在鄉間的花園玩耍。整個花園只有她們兩個人。小女孩顯然想打開水龍頭,看水噴出來的樣子;可是當她正準備打開水龍頭的那一刻,突然把手縮回來。她的祖母鼓勵她打開水龍頭,可是這位可憐的小女孩答道:“不,我的保姆不喜歡我這樣做。”祖母試圖說服她:“我準許你去打開水龍頭。”于是小女孩開始笑得開心,并想象水噴灑出來的情景。可是當她伸手準備開水龍頭時,又把手縮了回去。很顯然地,不在現場的保姆禁令,比身邊的祖母的誠摯邀請要來得有力量。
這里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主角是一名三歲的小男孩。當他坐下來的時候,看到遠處有一個東西很有趣。他剛起立準備朝那個方向走去的時候,又坐回原位,好像無法克服猶豫不決的意志。誰是那個限制他行動的“主人”呢?沒有人知道,因為連這個小男孩自己都記不得了!
小孩對暗示的敏銳情感,可以視之為一種內在感受力的夸張表現。這種可以稱之為“對環境的愛”的內在感受力,乃是兒童心理成長的一種助力。小孩天生就是一個熱心的觀察員,且特別對成人的一舉一動感興趣,并希望模仿成人的行為。就這一點而言,成人應該肩負一種任務。他可以成為小孩行動的誘因;或成為一本攤開來的書,。供孩子學習如何做他自己的工作。如果成人肯肩負提供適當指導的任務,就應該在專心注意他的小孩面前,安靜、緩慢地行動,好讓小孩看清楚每一個細節。
如果成人不這樣做,卻順著自己的本性做出快節奏的動作,則不僅未達到鼓勵及教導小孩的目的,反而不自覺地透過暗示的力量,以成人快節奏的行動方式壓迫小孩的心靈,而讓自己取代了小孩。、
甚至能以感官感覺到的物體,如果它們有吸引力的話,也會對兒童產生強大的暗示性影響力,像磁鐵一樣地吸引兒童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活動。有位教授曾經拍攝一部非常有趣的心理實驗記錄片,有助于說明這個觀點。實驗的目的是要辨別在蒙特梭利學校受教育的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對相同物體的不同反應。兩組兒童的年齡及前景都差不多。實驗人員在一間房子里的桌子上擺了許多不同的物體,其中包括一些我們為兒童設計的教具。
記錄片一開始,是一組兒童走進房間,面對這么多不同的東西,這組兒童很感興趣,且受到吸引。從他們活潑的動作及滿臉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置身在這么多不同的東西中顯得非常快樂。每一個小朋友都拿起一樣東西玩。他們不斷地重復這樣的過程:一個東西玩夠了,又去玩另一樣東西。
記錄片的第二部分,是另一組兒童走進屋子,他們慢慢地走進來,停下腳步,并四處張望。幾乎沒有人去拿桌上的東西,而是光站在那里不動似地聚在一起。記錄片就這樣結束了。
誰是智障兒童,誰是正常兒童呢?事實上,那些精力充沛,把每樣東西都玩過的那一組,是由智障兒童組成的。可是觀看記錄片的人從中獲得的印象,卻是這組智障兒童似乎比較聰明。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有朝氣、經常流露快樂表情的小孩應該比較聰明。
在這部記錄片里,我們看到正常兒童靜靜地站在一旁,用心注視單一物體很長的時間。他們用沉著、謹慎的動作,伴隨著用心的思考,證明他們是正常的兒童,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實驗結果違反了一般人的傳統觀念。因為在正常的環境里,聰明的兒童比較好動活潑,像記錄片里的智障兒童一樣。可是在我們學校里,正常兒童的表現卻有點違反傳統。他們的動作較慢、常在沉思,但他們的動作系受到自我的控制并接受推理的指引。他們亦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但他們有能力控制所得到的印象,因此能充分運用。而自制及“不會不停地活動”才有價值。兒童應該懂得支配自己的動作器官,而不應該毫無目的地亂動一通。這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兒童不僅會受到感官的刺激,也運用思考能力而行動。逐漸地,兒童將學會專心注意某個物體。這種心智與活動均集中于單一物體的現象,其實就是兒童內心深處的外在表現。
照自己的想法移動身體,是很正常的行為。受到內在紀律的指揮,人類才能做出有秩序的外在行為。缺乏這種內在紀律,人類將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人將受到他人意志的支配,或成為外在影響力的犧牲者,就像在大海中漂流的船只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