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平方米的地方陪兒子練足球
by 李梓新,“中國三明治”創始人
作為一個球迷,我在孩子開始接觸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帶他一起玩足球,3歲用玩具培養球感,之后在10平方米的地方搭起足球訓練房,等他四五歲的時候,足球已經成了他學習各國文化的載體——他喜歡把隊員球衣和雙方國旗的樣式進行聯系。我們經常一起訓練,對于一個球迷來說,讓自己孩子愛上踢球,并看著他最終在球技上超過自己,也是慢慢丈量生命的另一種維度。
把指派孩子干活當成一種義務
by 南橋,教育工作者、翻譯、專欄作者
現在家里有什么活兒要做,我都讓孩子幫忙。這還是受一位美國房產經紀人的啟發,當時我家正整理房子,準備出售。換墻紙、刷墻、清潔……事情非常多,把我搞得手忙腳亂。一旁的房產經紀人看到后直說,“讓你的孩子過來幫忙。Be a parent。”想來也是,作為父母,是得指派孩子做點事,別讓孩子把搞好學習當成唯一義務。父母越是習慣包攬家里的所有事情,加之網上手機上好玩的東西那么多,孩子越容易出現懶惰傾向。
“我不懂,你自己去找答案”
by 黃全愈,美國邁阿密大學亞洲和亞美研究主任
獨立性的削弱往往是因為身邊有人可以依賴。過去,我們家的電腦有問題,都是我這個“專家”處理的。隨著兒子對電腦越來越“專家”,我這個“專家”也就越來越弱智。現在,只要電腦一有問題,無論大小,都叫他來處理。以至于他都說:“爸爸,我記得這種問題原來都是您幫我處理的,現在怎么靠我來幫您處理啦?”這一點放在中美老師身上,也可看出差異:美國的老師或教授經常說自己不懂,學生就得自己去找答案;中國教師就不允許自己說不懂,反而讓學生找答案的能力變弱,依賴性就越強。
讓孩子帶著地圖看小說
by 丹尼斯李,長期關注國外圖書出版市場的加拿大華人老爸
來到加拿大后,孩子就開始做主題式的閱讀,往往是設定一個主題之后,再找來相關圖書進行閱讀,這是一種跨學科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在閱讀一本主人公到日本旅游的小說,孩子就可以結合世界和日本地圖,幫助主人公規劃旅游路線,做出旅游預算,臨行前的準備清單,文化習俗要了解哪些……甚至從小說里找出一些常用的日語表達,制作一本簡易的英日對照辭典。
帶著6歲兒子去蹦極
by 汪前,少年商學院學員家長,兩個可愛男孩的父親
孩子6歲的時候,我就帶他去蹦極,當時我肯定是被教練從后面踢下去的,不然我怎么敢!還有一次是去攀巖,那是一個國家級的攀巖基地,他當時是年紀最小的,我們倆一直攀過去,有一個教練在旁邊跟著他。他趴在上面,臉貼著巖石,說“爸爸救命,救命”,我說,“爸爸也要你救,我也要救命。”后來,兩個人就一起都上去了。在我結婚之前,我就看過一部片子,叫做《毀滅記錄》,是全球十大父子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對我啟發很大,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每一位父親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我覺得真的是這樣。
一個場景,一口氣編出7個故事
by 張華,少年商學院創始人&CEO
有一天,兒子在院子里玩球。過來“湊熱鬧”的我不小心把他的紅色皮球拋到了二樓屋檐上,只好上樓,打開窗戶,用掃把將球從屋檐上戳了下去,順手把掃把也從窗口扔了下去。回到院子里后,我隨口對兒子說:“掃把找到皮球后好開心,跟著皮球就跳了下去。”
結果小家伙若有所思,說,“爸爸再講一遍。”我把剛剛零碎的片段組合起來,給兒子講成一個新的故事:“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結果講完,孩子依然不依不饒——“我還要聽”,就這樣,同一個場景的皮球和掃把的故事,我一口氣講了7個不同版本。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絞盡腦汁,連蹦帶跳,很累,但內心充盈,非常享受這樣一種過程。
孩子不用高大上,卻一定要會做飯
by 劉衛平,廈門一所中學校長
我對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大上”:一定要學會做飯。這與伺候人無關。在愛你的人都不在身邊的時候,使你能善待自己;一定要學會開車。這與身份地位無關。這樣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求任何人;一定要上大學,正規的大學。這與學歷無關。人生中需要經歷這幾年,無拘無束又能染上書香的生活。我想讓孩子知道,足跡有多遠,心就有多寬。心寬,你才會快樂。萬一走不遠,讓書籍帶你走。
帶女兒上班,感受“責任”
by 朱凡,“爸爸幫”創始人
我的二女兒做作業經常磨洋工,用了很多辦法都沒用。一次,我干脆把她帶到我們公司去,看著我上班,她一開始覺得我的工作就是在公司“罵人”(開會),但后來慢慢理解一切,比如為什么大人們要一天到晚8個小時,一個星期5天,都要窩在一個小空間里工作,就是因為大人們有責任,不會因為不喜歡上班就磨洋工。那么同樣的,作為孩子,她的責任就是寫作業。這件事情過后,情況有了很多改善,所以孩子其實是聽大道理的,關鍵看你怎么講了。
用八年時間回答女兒三歲時的提問
by 薛勇,美國波士頓Suffolk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
女兒三歲的時候,剛剛接觸芭蕾,一次,她坐在童車上問媽媽:“芭蕾是這么美,第一個芭蕾舞家是從哪里學來的?”媽媽又驚又喜,驕傲地把這個問題轉達給我:看我們家的寶寶多聰明!能問出這么有水平的問題!可是對此我們從來都沒有回答。
別怕讓孩子看電視
by 張海波,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專家
我從不認同“孩子12歲前不能看電視”。現在的電視已經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家長阻止孩子看的也不再是電視這單一的媒介,而是孩子喜歡的、希望了解的各種內容渠道。所以,比起“一刀切”地禁止,我更愿意和孩子一起使用各種媒介。在陪伴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媒介里的黑白是非。當然,我也經常陪孩子走到戶外。媒介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我可不想孩子成為新一代“宅男宅女”。